一、什么是“死重”?
在无人机语境里,它特指“不直接产生升力、却必须随飞机起飞的结构质量”。电机是典型代表:它不提供浮力,反而吃拉力。把电机从 90 g 降到 80 g,相当于整机少带 10 g“无效配重”,理论上有助于续航。但“1 g = 1 s”的民间口诀,缺少边界条件:电池容量、起飞重量、桨效、风速、飞行姿态都会撕扯结论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固定其他变量,只剩电机质量当单因子。
二、实验设计:把“其他”全部钉死
机架:450 mm 碳纤维 X 型,裸机 320 g(含螺丝、减震球)
电池:6S 5200 mAh,循环次数<30 次,内阻 4 mΩ/节
飞控:统一 1.13.2 固件,起飞重量告警设为 60 %
桨:15×5 英寸碳纤维,动平衡 0.05 g·mm 以内
任务剖面:悬停 1.5 m、无风 0.5 m/s、30 % 图传亮度、无附加载荷
记录方式:PowerLog 记录电压、电流;计时器到 10 % 电量自动迫降
电机梯度:
A 组 88 g(原厂基准)
B 组 80 g(结构减重版)
C 组 72 g(铝合金换钛合金)
D 组 65 g(缩小轴承+镂空轭)
E 组 58 g(超薄壳体极限版)
每组 3 颗电机,每颗飞 3 次,共 45 架次;取 9 次航时平均值,剔除最大最小值。
三、 raw data:航时曲线长什么样?
电机质量 |
平均航时 |
标准差 |
悬停电流 |
终压 |
88 g |
22 min 04 s |
11 s |
7.80 A |
22.2 V |
80 g |
22 min 35 s |
9 s |
7.65 A |
22.3 V |
72 g |
23 min 12 s |
13 s |
7.48 A |
22.3 V |
65 g |
23 min 54 s |
10 s |
7.30 A |
22.4 V |
58 g |
24 min 03 s |
15 s |
7.25 A |
22.4 V |
把航时换算成秒,再对质量做差分,得到“每减 1 g 收益”:
88→80 g:+31 s / 8 g ≈ 3.9 s/g
80→72 g:+37 s / 8 g ≈ 4.6 s/g
72→65 g:+42 s / 7 g ≈ 6.0 s/g
65→58 g:+9 s / 7 g ≈ 1.3 s/g
结论先抛:前段曲线斜率 4-6 s/g,末段收益陡降到 1.3 s/g,“1 g = 1 s”只在特定区间成立,而不是线性通吃。
四、为什么收益会先升后降?
电流下降是非线性的
悬停电流与起飞重量呈“类指数”关系。当整机重量靠近桨的“甜蜜点”,每减 1 g 所需拉力降幅变大,电流下降更快,续航红利被放大。
电池内阻损耗在“高区间”更敏感
大电流时,内阻 P_loss = I²R 占总能耗 12-15 %;一旦电流降到 7.3 A 以下,内阻损耗占比滑到 8 %,省下来的能量直接变成航时。
极限减重带来边际副作用
58 g 电机壳体薄至 0.8 mm,轴承外径缩小 2 mm,机械损耗上升,铁芯饱和提前,效率曲线尾部下探,抵消了部分重量红利,于是出现“1.3 s/g”的钝角。
五、把实验外延到“真实作业”
悬停是理想实验室,实际植保或巡检会频繁加减速。我们追加一组“八字航线”测试:水平 5 m/s、垂直 2 m/s、30 s 一圈,共 10 圈。
88 g 组航时缩短至 19 min 45 s
58 g 组航时 21 min 30 s
重量红利依旧存在,但幅度被压缩到 2.2 s/g——机动飞行让电流峰值掩盖了部分稳态优势。可见“1 g = 1 s”在暴力操控下会缩水,仍正向,只是没那么夸张。
六、快速估算公式(现场可用)
若你手边没有功率计,可用下面经验式估算减重收益,误差 ±7 %:
ΔT ≈ (Δm × 60) / (0.12 × I_batt)
其中 ΔT——航时增量(min);Δm——减重质量(g);I_batt——原悬停电流(A)。
示例:原 7.8 A,减重 10 g,ΔT ≈ (10×60)/(0.12×7.8) ≈ 6.4 min ≈ 384 s,折合 3.8 s/g,与实测同量级。
七、结论打包带走
“1 g = 1 s”不是神话,但只在“88→65 g”区间近似成立,平均 4-6 s/g
减到 65 g 以下,收益断崖式下跌,极限轻量化需权衡机械损耗
机动飞行会把收益压缩一半,仍正向,可继续减重,但别为 1 s 牺牲可靠性
现场估算记住 ΔT ≈ (Δm×60)/(0.12×I_batt),10 秒出结果
把电机放上秤前,先问自己:我飞的是悬停测绘,还是暴力穿越?答案不同,减重策略也不同。数字已经摆在这里,下一克该往哪减,你说了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