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公式的最早面孔:航模时代的“五分之一律”
2000年前后,国内航模还停留在镍镉电池、甲醇发动机时代。
当时百度贴吧里流传一句顺口溜:“总拉力减去五分之一,再除以2,就是你能带的重量。”
翻译一下:
可悬停重量 =(最大拉力 × 0.8)÷ 2
也即:单台电机最大拉力 ≈ 2.5 × 单轴分担重量。
那个年代没有电子调速器、没有矢量控制,桨效率低,2.5倍冗余里包含了15%的传动损耗、10%的电池压降、5%的桨端涡流损失,剩下的20%留做姿态修正。
后来电动多旋翼兴起,把“2.5”取整成“2”,口头传播更方便,就成了今天的“两倍律”。
二、理论视角:功率链路的“三段损耗”
如果把“拉力—重量”关系写成能量流,公式可以拆成三段:
桨推力效率 η₁
理论推力 T ∝ ρ·n²·D⁴,但真实桨叶存在叶尖涡、雷诺数下降,η₁一般只有0.6~0.7。
电机–电调效率 η₂
永磁同步电机高效区90%~94%,加上电调MOSFET开关损耗,η₂≈0.85。
电池–线损效率 η₃
低温、大电流下,电池内阻+导线压降会让可用功率再打9折,η₃≈0.9。
三段乘起来:η_total≈0.6×0.85×0.9≈0.46
也就是说,电调入口的1kW电功率,到气动推力端只剩460W可用。
再考虑爬升、抗风、机动需要30%额外功率,安全悬停功率就得占到起飞重量的65%左右。
功率与推力在低速区近似平方关系,65%功率≈80%推力,于是:
最大推力 × 0.8 ≈ 1.3 × 起飞重量
两边同时除以0.8,得到:
最大推力 ≈ 1.6 × 起飞重量
取整上浮,就逼近“2倍”。
三、实验数据:把“2”放进风洞复现
2021年北航多旋翼风洞报告给出了一组实测:
|
配置 |
起飞重量 |
最大拉力 |
悬停油门 |
抗风极限 |
|
四轴 15寸桨 |
2.0kg |
4.1kg |
48% |
8m/s |
|
六轴 18寸桨 |
5.0kg |
9.8kg |
51% |
10m/s |
|
八轴 21寸桨 |
8.5kg |
16.4kg |
52% |
12m/s |
可见,当最大拉力≈2×起飞重量时,悬停油门落在50%左右,剩余50%用来对抗突风、做爬升或紧急制动。
风洞把湍流强度调到7%,油门瞬时峰值会冲到85%,但仍低于100%,与“两倍律”吻合。
四、边界条件:什么情况下“2”会失效?
高海拔、高温
空气密度下降20%,同样转速推力线性掉20%,“2倍”瞬间缩水成“1.6倍”,若还按老口诀配置,会出现“起飞即满油门”的惊险画面。
像真机、特技机
固定翼特技需要推重比≥1.2,才能垂直爬升; 但多旋翼若做3D倒飞、落叶飘,瞬时加速度高达1.5g,推重比需提到2.5~3,“两倍”就不够。
大载重长航时
物流无人机追求航程,桨叶直径受限,往往把悬停油门压到60%,再用“2倍律”会导致电池始终高倍率放电,循环寿命骤降。此时更合理的冗余是2.5~3倍。
五、拆机验证:拉力计的“尾缀”别忘了
很多人测拉力是把电机固定在台架,拉断绳子就记录最大值。
但台架没有机身遮挡、没有电池压降、也没有电调温升,数据比真实机身高出10%~15%。
我们把同一套电机分别测“裸台架拉力”和“装机后拉力”,再用高速桨与高效桨对比:
|
状态 |
裸台架 |
装机后 |
差值 |
|
高速桨 |
2.40kg |
2.05kg |
-14.6% |
|
高效桨 |
2.10kg |
1.90kg |
-9.5% |
可见,台架“好看”的数据装进机身就被“吃掉”一成。
所以老玩家会在两倍基础上再乘1.1,默默把冗余拉回2.2倍,恰好补足机身损失。
六、从经验到标准:公式正在写进规范
2024年9月发布的《无人航空器系统动力组件通用要求》(征求意见稿)里,首次出现推荐条文:
“多旋翼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应不大于动力系统悬停推力之和的0.5倍”。
翻译过来:
悬停推力之和 ≥ 2 × 最大起飞重量
“两倍律”从贴吧热帖走进草稿标准,意味着它不再只是口口相传的“土办法”,而是被实验、事故、数据反复验证过的“安全底线”。
七、结语:两倍不是魔法,只是成本的平衡点
“最大拉力=2×起飞重量”之所以流行,不是因为它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,而是因为它在“安全冗余”与“成本重量”之间找到了一条最易记的整数线:
低于2,抗风余量被压缩,事故报告里就会出现“瞬间失速”;
高于2,电池、电机、电调全部放大,售价抬升30%,客户转身就走。
从镍镉航模到锂电多旋翼,从贴吧老炮的“五分之一律”到风洞白皮书,再到即将发布的行业标准,这条看似粗暴的“两倍律”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人摔机、拆机、算功率、写报告后,用碎片拼出的“安全捷径”。
记住它,就像记住“红灯停、绿灯行”——简单、够用,且能保命。